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要闻全国社科
    
35本书助您读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
发布时间:2024-02-07 10:28          来源: 经济学书吧微信公众号 阅读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3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

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全文共六个部分,包括: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经济学书吧微信公众号针对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要点内容,整理了一份书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图书推荐


文件指出(一)

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01《惠农富农强农之策——改革开放以来涉农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梳理与理论分析》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主要得益于中央的惠农政策。本书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出台的20个涉农“一号文件”,既有对文件内容的解读,也有对文件实施效果的评价,既有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三农”政策的横向比较,也有对40年来我国“三农”政策的纵向梳理。本书旨在总结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分析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探索独具中国特色的惠农富农强农之策。


02《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实践·展望》


本书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乡融合融通等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举措、发展成效及先进经验等,对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形势及改革方向进行展望,为我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寻路径与对策。


03《新时代乡村振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本书以全球化的视野、全新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实践案例,生动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抓手。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下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



文件指出(二)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扩大县域就业容量。统筹县域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04《中部地区城乡发展战略研究:从一体化到融合发展》

本书通过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中部6省城乡融合发展程度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详细介绍了中部六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经验,分析了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战略模式、战略路径。


05《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

本书以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在对我国山东、江苏、安徽、甘肃、陕西等各省份长期的实地调研基础上,大量分析相关的文献政策,积极与外方学者沟通交流,利用城镇化相关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的理论,总结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以及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及战略演变过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过程及经验;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以及城镇化与城镇规模发展之间的关系,我国就近就地城镇化的推进模式及经验启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等;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发展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对策等,试图总结、探讨和发现新经验、新规律,为实践当中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在此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06《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户籍制度同步改革问题研究》


本书主要研究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户籍制度同步改革之间的关系,围绕如何实现城乡户籍制度同步改革这一目标展开,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户籍制度进行历史分析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深层次分析新型城镇化和城乡户籍制度现象的内在逻辑和机制,提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户籍制度同步改革的系统设计和制度保障,并将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设计的二元结构一元化系统进行仿真研究,在技术可行性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动态系统模拟等方法,开发出一个基于GIS的中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查询模拟系统,以此分析和评估不同情景下中国各区域的户籍制度变化对产业进化、人口经济等社会经济指标的影响,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户籍制度。


07《新时期河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本书以河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的实际情况作为着力点,对河北省部分县市和重点发展产业进行系统全面的调研,通过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深度考察和综合分析,针对目前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善县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状况,提出一系列可行的对策建议。


08《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的结构红利:基于技术进步偏向的视角》

本书以中国1869个县域为例,采用Moran’s I指数检验了技术进步偏向和产业结构的空间效应,运用SARAR模型验证技术进步偏向对县域产业结构的影响;采用Met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运用SARAR模型验证产业结构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偏向对县域结构红利的影响,并进行稳健性检验。



文件指出(三)

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09《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百年探索(1921-2021)》


本书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首先对党成立之前农村土地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了历史回眸,随后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入手,就党领导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展开历史性考察,并对不同探索阶段的基本特点与主要成就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党领导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首要目标、总体思路、推进逻辑和辩证方法,并进一步总结党在领导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探索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变革导向、科学理论和工作方法。


10《新中国70年农村发展与制度变迁》

本书回顾了农村改革70年的历程,总结了农村改革的主要成就,阐述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提出了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农村改革举措,对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乡镇企业与非农产业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农村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变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治理机制变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变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变迁、农村税费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服务创新、农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市民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等进行了专题研究。


1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本书是由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组织编写的介绍农业农村有关重大政策创设和重大改革进展的系列丛书。涉及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与改革、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系统介绍相关领域改革发展与政策研究的最新成果。


12《农村改革试验区探索与发展》

本书是由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组织编写的介绍农业农村有关重大政策创设和重大改革进展的系列丛书。涉及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与改革、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系统介绍相关领域改革发展与政策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是系列发展报告之一,分综述篇、活动篇、案例篇、访谈篇四个部分,展示了2019年度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主要进展、创新实践经验成果、所取得的改革成效,记述了围绕农村改革试验区所进行的专题调研成果和理论政策思考。



文件指出(四)

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多品种联动调控、储备调节和应急保障。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提升储备安全水平。深化“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加大农产品走私打击力度。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消费监测分析。

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做到应赔尽赔。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


1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研究》

本书是同名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研究结果。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两个视角。狭义视角有利于问题聚焦和研究的深入;广义视角有利于拓展研究视野和丰富研究内容。本书将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狭义视角,应将目前“无差别普惠制养老金”+“强制性个人账户”的制度,建设成为“梯度普惠制养老金”+“自愿性个人账户”的制度。基于广义视角,应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置于“新四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分类建设,实行易地社会养老,加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等。


14《新时期农业保险调查与研究》

 本书作者为“三农”领域的权威专家,全书围绕农业保险服务“三农”而展开,既有理论思考,又有经验总结;既有政策建议,又有实证范例,对当前及下一步农业保险如何适应乡村振兴的新形势、农业发展的新需求、农民收入的新期待,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作用,是广大党政干部尤其是“三农”领域的广大工作人员、社会群众了解和洞悉中国“三农”政策的必读书。



文件指出(五)

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15《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

本书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首次构建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将J省作为典型区域作水平测度。运用实际调查法和系统分析法,在剖析数字农业发展状况基础上,提出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六大路径选择与外部保障措施。这将丰富现有数字农业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也为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农业经济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数字农业管理与实践的相关人员学习、参考。

 

16《新时代中国电商扶贫路径、经验与研究》

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脱贫攻坚典型案例丛书”之一。

电商扶贫通过借助互联网新业态,打通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通道,成为破解贫困地区买难卖难瓶颈,助力贫困人口增收、贫困地区发展的新引擎,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电商扶贫实践中,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本书选择甘肃省陇南市、山西隰县、湖北大悟县、江苏宿迁市作为案例样本,深度总结各地各部门开展电商扶贫工作的有效措施、关键环节和创新实践,系统提炼典型经验,提升示范效应,形成推广机制,对于因地制宜地发展电商扶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7 《农产品电商营销案例精选》

本书以农产品电商营销为主题,按照农产品品类划分为生鲜产品篇、加工产品篇、文旅产品篇、功能产品篇4个板块,每个板块精心选择若干典型案例,通过“案例讲述+专家分析”的方式,将不同地域、不同种类、不同特色的农产品电商营销的典型经验和技巧进行了讲述分析和提炼总结,深入浅出的将营销学理论与电子商务特点相结合,启迪系统内外农产品电商从业人员学习并掌握农产品电商营销的路径与方法,为破解农产品卖难、把握农产品电商营销策略提供实用工具。


18 《数字科技:扶贫兴农新利器》

本书主要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社交互联网、农村电商、数字化智能物流、短视频与直播、消费新模式、数字金融、“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教育等不同角度,介绍数字科技相关应用的特点,回顾“十三五”期间相关数字科技在“三农”,尤其是在农村扶贫领域的应用情况,并进一步展望数字科技应用于乡村振兴的前景。向读者全方位讲述数字科技助力扶贫兴农的中国故事,立体化展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新探索、新经验。



文件指出(六)

坚持质量第一,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


19 《户田产论》

本书提出“户田产”新概念,希望通过“户田产”的试点和发展能全面深化乡村改革,通过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来推动乡村综合大开发,逐步实现乡村城市化、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户田产”旨在为农民赋予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和创造更多的乡村就业机会,同时盘活闲置资源,实现农村土地土壤优质化改造和金融化入市,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把农村的土地资产通过资本的良性注入而激活起来,把过剩金融的出路聚焦在乡村振兴上,促进资本上山下乡,促进保田护田、人工造田、生产分配良性循环,为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20《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与改革》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与改革》是系列发展报告之二,梳理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演变历程,展示了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与改革的政策举措,汇总了部分地方典型经验和专家研究成果,收录了2019年土地承包管理与改革大事记和相关法律、政策文件。


21 《中国微观经济调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卷》

《中国微观经济调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卷》是《中国微观经济调查》系列丛书之一。充分了解并掌握当前我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既有现实必要性又有历史迫切性,深入探讨我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势在必行。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组织实施了三期“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本书在三期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品质、农业新业态、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以及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对村庄进行全面阐述,并基于数据分析,对当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作出了基本判断。


22《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创新研究》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框架下的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以及马克思关于制度分析的经典理论,借助理论分析、层次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论证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演化的历史、现状、规律和特征,实证分析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演化过程中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效果,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创新的障碍性因素及创新路径和对策等。


23 《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农地确权与流转研究》

本书以在相关移民理论、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交易费用等理论支撑下,厘清生态移民农地确权、流转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在大量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云南、宁夏等省区生态移民聚居区农地确权、流转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现状进行案例和问卷调研,应用Logitstic模型,对生态移民户农地确权满意度及对农地流转行为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并在实证调研、统计回归分析和典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发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为促进西部生态移民聚居区农地确权、流转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提出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



文件指出(七)

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24 《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与效率研究》

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依托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是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和内容。本书基于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的相关数据,结合森林公园所在地区的宏观经济数据,聚焦森林公园旅游发展问题,系统探究了保护性投资对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的影响机制,讨论了不同类型投资、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了雾霾污染对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的影响,测算了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为更好推动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提升效率提供了有益支撑。



文件指出(八)

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25《“村改居”社区:生成逻辑与治理创新》

本书从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城乡二元差异化现实与乡村振兴战略等结构性立场和比较视角,采用“解剖麻雀”式社会学分析方法,指出中国城乡“村改居”具有相似的宏观背景与驱动力量,带有共同的形成方式、社区样态与治理难题,呈现了差异化的生成逻辑以及不同“村改居”落地开花与和而不同的社区样态与面貌。


26《农户的疾病风险与医疗卫生公共投入研究》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重大任务。本书以农户大样本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农户的疾病风险、疾病治疗策略、保障情况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医疗卫生公共投入的必要性,并立足农户、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药企业、政府等主体,提出完善医疗卫生公共投入体系的建议。本书对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农户健康水平提高具有理论创新意义与实践启发意义。



文件指出(九)

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增强服务带动小农户能力。


27 《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

 《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系列发展报告”之四,按年度从家庭农场发展概述、名录系统分析、调研报告、专家视角、国际视野、地方实践等方面展现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动态,最后收录了大事记和相关政策。


28 《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本书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分析了家庭农场的经营特征,得出结论认为,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能够有效适应农业生产的特性,具有较高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是一种更高层次、更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9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路径和政策》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家庭经营是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其主要载体是为数众多的小农户,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两者有机衔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经之路。

本书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解读为“连接—嵌入—价值创取”三个紧密联系的动态过程,基于资源贡献型和生产经营型小农户分类,采集小农户的现实案例,进行分类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小农户连接现代农业中不同主体的结构差异,基于此差异推演出从关系型嵌入转化为结构型嵌入的演化过程,并最终实现价值创造和获取的路径。


  30 《中国农场动物福利社会经济效应研究》

动物福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尤其在畜牧业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书聚焦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农场动物福利社会经济效应问题:首先,从时代变迁与产业发展角度,论证农场动物福利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现实依据;其次,从文献归纳与现实表征角度,剖析中国农场动物福利研究的发展演进、热点问题、前沿趋势的研究脉络,阐释中国农场动物福利在社会认知、法律制度、行业标准、产业关键控制点及其经济学属性等社会经济领域的发展现状;最后,从生产实践与消费升级角度,评估中国农场动物福利水平,探究中国公众对农场动物福利的态度,探讨生产者的农场动物福利决策行为与消费者的农场动物福利产品支付意愿,并进一步辨析其诱阻因素。

本书从定性与定量角度,科学阐释和论证农场动物福利的社会经济效应,可作为从事畜牧经济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教师及学生的重要参考书籍,也可作为政府决策人员、行业相关组织的重要参考读物。



文件指出(十)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扩大县域就业容量。


31《城乡统筹视角下的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本书立足于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结合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采用EDA方法评价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构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型、测算方法,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现象较为突出,表现为义务教育经费配置、教师资源配置、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学生生源不均衡,需要政府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引导教育资源公平合理配置,提出了明确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责任、实现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平与均衡、促进教师资源配置的动态均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的均衡配置、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源配置均衡等对策建议,有利于为各级政府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对义务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战略性调整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利于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是革命老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书稿以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机制为研究的主要内容,聚焦武陵山区这一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区域,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发展状况、问题特征、制约因素、典型案例的分析,探寻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机制的建构内容、创新路径与政策建议。


32《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与县域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本书从“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ffect)、“产品创新效应”和“政策效应”三个方面讨论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发展对收入分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在双二元金融体制下,在没有大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的长期均衡中,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发展的“涓滴效应”、“产品创新效应”和“政策效应”会使得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并最终收敛于一定水平,最终收敛水平的大小取决于金融扶贫政策的强度和执行力度。也即,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拖尾的倒U型”关系。具体而言,在双二元金融体制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涓滴效应”会使得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并最终收敛于高于初始禀赋差距的水平;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会在一定时期内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缩短收入差距收敛的时间,但在长期仍然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于高于初始差距的水平;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支持政策的“政策效应”不仅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还在长期内决定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水平。


33《金融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研究》 

本书首先采用动态最优化等经典经济学方法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两个层面论证了金融支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机理。然后主要以山东省为例,实证分析金融发展对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效应。并且测算了目前我国和山东农村融资缺口的规模。为探究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成因,本书基于效用函数理论以及随机优势决策理论证明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与利率之间并不直接存在函数关系。进一步地,本书又运用经典博弈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分别从信贷供求双方具有理性和不具有理性两个层面论证了信贷配给现象得以产生的原因,证明足额担保以及建立持久稳定的借贷博弈关系是克服信贷配给的充分条件。最后基于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成因分析,本书给出了金融支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几个具体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多层次多属性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农村信用制度与体系、积极培育草根性金融机构与乡土金融市场、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等。


34《金融排斥背景下信用环境构建与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 

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历来备受政府和学界关注,但农村金融难题至今并未根本破题,农村金融排斥现象仍广泛存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代表着狭义的农村金融改革,由农村信用社改革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主体。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既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品,也存在广泛的信息不对称,这制约了面向农村定位的农商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均证实,信用环境的改善是破解农村金融排斥难题和实现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尽管这一模式的成功与可复制还需控制其他变量,如特色产业、金融基础设施和法律等。基于这一认识,本书将重点做以下工作:对信用环境作用于金融排斥与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的机理给出严格理论解释;在一个逻辑一致的框架下构建“金融排斥—信用环境—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解释;构建多层次微观计量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为宏观判断提供微观基础。总而言之,农村金融难题的破题任重而道远,本书所做的工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破解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方向,推动中国农村的加速发展。


35《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是革命老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书稿以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机制为研究的主要内容,聚焦武陵山区这一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区域,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发展状况、问题特征、制约因素、典型案例的分析,探寻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机制的建构内容、创新路径与政策建议。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张文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