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学术论文
    
杨金卫: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和发展逻辑
发布时间:2024-01-30 17:17  作者: 杨金卫        来源: 《东岳论丛》2022年01期 阅读量: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吸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创造性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先后创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宝库。“两个结合”科学论断的提出,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和发展逻辑,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特质和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重要方法论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历史必然;发展逻辑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理论指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科学论断的提出,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和发展逻辑,极大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体系 

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正确道路,并且对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科学构想,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行动指南,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同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极为艰巨、极具挑战的努力。”这样的科学阐述和全面概括,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理论特质,为我们正确认识、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吸收改造了当时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成果,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形成了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在马克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早已存在,他们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对理想社会有很多美好的设想,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因而也就难以真正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特征,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所具有的巨大时代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深刻揭示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正确道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指明了人类社会必将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人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将实现自身的解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征,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必须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群众所掌握,并且要具体运用到革命和建设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深刻揭示了通过革命改造世界的社会发展规律。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工人阶级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产生,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南。从苏联、东欧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无不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结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必须是来自实践、指导实践,随着时代进步、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深刻揭示了理论必须结合实践发展与时俱进的规律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创立200多年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时代价值的根本所在。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到列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表明这个理论体系所独有的开放性特征,是具有强大时代性和生命力的科学理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特征,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必须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在引领时代中与时俱进开辟新境界。 

二、“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和实践历程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其生命力就在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尽管前进道路上布满荆棘沟坎、革命奋斗中历经千辛万苦、理论探索中充满艰辛曲折,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不动摇,始终坚持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己任,矢志不移地坚持“两个结合”探索成功之路,坚定不移地秉持“两个结合”推进伟大事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之所在。马克思主义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发展,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所决定的。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不同于其他国家,具有特殊的国情和鲜明的特色,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同时又要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和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任务,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中国,中国逐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一批先进分子开始寻求救国救民和民族复兴之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反帝反封建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创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宝库。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百年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积极探索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新路,积累了极其丰富珍贵的历史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革命和建设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奋力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除了自身的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以外,还具有鲜明的世界性、时代性、民族性,必须与各国的文化传承、文化基因、民族传统、民族特性等相适应相契合。中国有着5000年文明史,我国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逐步淬炼形成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功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历来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图存图强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和治理之道。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也十分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不断结合中国新的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弘扬者、创新者。从毛泽东提倡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到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构想,到江泽民提出的“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再到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中强调的坚持“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必须结合新的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重要论述和思想,深刻表明我们党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自觉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治国理政之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真正坚持和做到了“两个结合”。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成为世界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光辉典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提出,既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着眼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极大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和历史经验 

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具体实际,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始终不渝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推动理论创新的思想自觉和理论自觉,极大地推动了党的事业的发展,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两个结合”既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又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方略,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法宝,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所特有的理论创新精神。我们必须在党的理论创新中继续坚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两个结合”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方略,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尽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思想发展和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要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两个结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中国实际是历史的、具体的、变化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思想理论的创新离不开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和思想精华,是历史中国的时代呈现,要想了解把握中国的国情实际必须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去探寻。从实践来看,我们党在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十分重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我们党也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和创新发展,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和治党治国之道,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成功治理之道的结合点和落脚点。 

“两个结合”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方法论,深刻揭示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经过170多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是真理,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的科学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必须随着革命和建设实践而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对于不同的国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创新性地转化为本国的实践,才会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百年奋斗取得的最可宝贵的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行动指南。党的理论创新是没有止境的,必须结合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历史任务、不同历史使命,坚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以创新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两个结合”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法宝,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中国经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70多年的历史表明,特别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设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镜鉴。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表明,要想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两个结合”中与时俱进地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四、坚持在“两个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经过百年的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已经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朝着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宝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和认识,意义重大而深远。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必须在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在“两个结合”中不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坚持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把握“两个结合”,不断增强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内涵十分丰富,意义十分重大,深刻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特有的理论上的坚定、文化上的自信,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推动者、行动者、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弘扬者,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着眼世情国情党的深刻变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不断开创新局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我们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断结合中国新的实践和世界发展大势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汲取思想智慧和精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和当今时代的治国理政提供丰厚的思想养分和文化源泉,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中国元素和中华文化内涵,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取得了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这为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提供了实践基础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不断增强“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刻把握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思想新论断,努力做“两个结合”的探索者践行者。

第二,坚持在把握历史主动中推动“两个结合”,坚定不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和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总结,也为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指明了路径方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我们党百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面向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坚持把握“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的辉煌灿烂历史,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领导,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治国理政实践之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21世纪。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第三,坚持在增强文化自信中推进“两个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文化源泉。从学术派别和学术思想看,中华传统文化几乎包含了我国古代所有的诸子百家思想,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兵家、农家、纵横家、方技家、数术家、巫医家的思想以及天文、地理、科学等,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庞大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尚仁义、重礼制、讲中庸,以“爱人”为目标,讲“仁爱”,但爱有差等,孔子把“执事敬”作为仁德的基本要求,后世儒家把“诚信”纳入“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一,并提出了“友于兄弟”“与人为善”道德规范;墨家讲“兼爱”,爱无差等。管仲、晏婴讲霸道,讲法治,重耕战,尚功利,抓军事,更加崇尚自由,“赡贫穷”,注重实质的平等。不过,各家各派也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五伦,尽管儒、墨对“义”的解释不同,但两家之“义”都有利人、利他、利国、利民、利天下的含义。管仲重法而不忘礼义,兴霸而不绌王道,他把礼义廉耻提高到维系国家存亡的高度,《管子·牧民》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即使是兵家,其经典《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也充满了治国之道和人道的精神。同时,不论是儒、墨,还是管仲、晏婴,以及兵家、阴阳家,在积极入世、济世救民、国家统一等价值目标方面都能够找到统一点。这些思想智慧和治国之道为当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思想涵养和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同体”等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是相互贯通、紧密相连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仍然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包含着丰富的治国之道、为政之理,需要我们在推进“两个结合”中深入挖掘、精心总结、善于运用。 

第四,坚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践行“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新境界。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创新并且善于推进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推动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越,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形成了被改革开放历史证明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迫切需要接续推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迫切需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深刻回答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深化拓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主题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既没有丢掉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也没有丢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深刻体现了“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路径,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条件,坚持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贯通起来,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挑战新问题,在推进践行“两个结合”中为马克思主义赋予新的时代特质、注入新的科学内涵,更加彰显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续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张文荣     
上一篇:
下一篇: